“王医生,9床血氧饱和度不好”
“急诊科会诊”
“阳性术后病人的床准备好了没,病人马上下来”
“2床心率掉了,快叫医生!”
“家属找主管医生了解病情”……
在医院的重症医学科(ICU),现在随时都可以看到医护人员忙碌地抢救着患者的身影……医生熟练地为危重患者进行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护士们忙碌地翻身、输液、吸痰、血滤、心肺复苏配合各项抢救……
重症医学科是医务人员与死神正面交锋的战场,自本轮疫情政策调控后,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紧绷一根弦,全线出击,时刻战斗在一线。他们穿梭于病房中,对患者进行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工作全面有序开展着。他们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着每一个徘徊在死亡边缘的脆弱生命,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
ICU因其科室的特殊性,科主任成亚东统筹规划,对科室调整划出阳性病区,为了大家尽可能减少感染,不感染,张敏护士长制定和规范了各种流程和路线。尽管有着严格的流程,但因奥密克戎传染性及强,医护人员开始出现阳性感染,出现人手严重不足。同时由于阳性患者骤增, 原有22张床位已全部住满,为了使全部重症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成亚东主任和张敏护士长严格把控着科室的工作运转。一方面科室不断增加病床数量,另一方面成亚东主任积极向医院反映科室遇到的各种困难,经过协商,得到院领导和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腾出一个病区,接收重症医学科的阳性患者,同时全院抽调医务人员援助。为了患者安全着想,不断优化流程,设立了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保证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科内安全。
科室实行12个小时轮班制度,但医护工作往往不止这个时间,上班期间,最难熬的是全副武装导致呼吸困难。口罩不能戴的太紧也不能戴的太松,紧了非常难受,喘不过气来,只能用嘴巴不断大口呼吸,慢慢调整状态。危险性最高的是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拔管,需要开放气道,这时候患者会不停地呛咳,但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躲开,反而要凑近,需要冒着感染风险。操作难度较大的是为患者留置动脉置管,危重病人几乎人人都需要留置,因为戴着双层手套毫无手感,眼罩加防护面罩又是雾蒙蒙的,大大增加了穿刺难度;工作强度最大的就是为患者翻身,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身上各种仪器线路较多,每次辅助患者俯卧位需要多人协助才能完成,加之防护服不透气,所以每次操作完大家全身都湿透了!
急剧减少的医护人员,使大家每天都在严峻的环境下高强度的战斗着,每个人都深知这场战斗非常的艰辛……
为了缓解阳性重症病人突然增多带来的床位不足的压力,医院将心胸外科监护室作为重症医学科二病区,由重症医学科统一管理。病人在不断增加,医护人员陆续病倒,医务科、护理部紧急调配全院抽调10余个科室,40余医护人员增援。科室支援朔州、方舱医院及三院的人员完成支援任务后未做任何休整第一时间返回科室上班。生病的工作人员症状减轻后主动返岗。就这样,院领导、医务科、护理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科室人员的努力坚持,保证了重症患者的及时就治。
科室内已经持续超负荷运转多日,但大家的工作却像训练有序地战士,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收治新患者、查房、全院会诊、气管插管、ECMO联合俯卧位治疗……翻身、吸痰、动脉采血、血液灌流、输血、物理降温、各种导管护理……耐心、细致、专注地做好每项工作,以确保重症患者的积极救治。随着一位位患者从生死线上被抢救回来,大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一切付出终是值得。
最紧张、最危险的战斗在重症医学科每天都进行着,他们24小时不眠不休,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在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力量,没感染的一直在坚守,感染了的陆续返岗,科主任、护士长为了减轻大家的工作压力,每日守在科室里,带病工作,与大家一起共渡难关,全科人员齐心协力,只为守护患者的健康。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医护人员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每天在崩溃的边缘,他们也累到走不动路,只因是医护,只因有信仰,始终不忘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关键时刻全体医护人员充分发挥重症人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勇于奉献的精神,用勇气和辛劳诠释着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