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流感高发期,再加上随着疫情防控政策做出调整和优化,社会面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增多,我院发热门诊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接诊了大量的发热患者,目前一天大概接诊70名左右的发热患者,并且接诊人数数量激增,其中不乏咨询发热如何用药的患者,医护人员早已满负荷运行。
截止12月25日,发热门诊张璐已经17天白班夜班轮上,未曾休息。她是我院发热门诊的一名护士,虽已年近50岁,每天仍穿梭于诊室的各个留观室,随时关注着就诊患者的病情动态。
“看着一波一波的病人涌入发热门诊,孩子们忙得脚不沾地,她们有的人家里孩子还生着病,自己也感染发热到连站都站不住还在坚持上班,我是老同志,我得和他们在一起!”医生同仁劝张璐休息一下时,她哽咽着说道。
特殊时期,发热门诊作为医院的“哨点”,医务人员就是健康守门人。自12月初以来,随着患者的大量涌入,诊室压力剧增,之后医务科和护理部紧急抽调了3名医生和3名护士加入,就这样仅有的6名医生和6名护士24小时坚守岗位,随时待命,大家各司其职,同心协力接诊病患。
发热门诊就诊患者以发热为主,在与患者频繁的接触中,医护感染的风险也很大,尽管一再小心防护,还是有好几名医护“中招”了,这使得本就不足的人手更加紧缺。就诊患者越来越多,医护却战斗性减员,深知诊室面临的巨大压力,“阳了”的医护人员均在高烧刚退时,便电话联系护士长让为其排班,纷纷称自己“顶得住!”他们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在做好防护措施保护患者的前提下,尽全力接诊患者,坚守着这一方阵地。
感染科的申立宁医生,白天出感染科门诊,晚上继续出发热门诊的门诊;全科的刘青青医生,得知家里人已经阳性,自己身体也有不适症状,但是仍要求护士长给她排班。乳腺外科的郝冉医生也是白班夜班轮番上,绝口不提休息二字,在其值夜班的一天,因高度的职业敏感性挽救患者于生死之间,患者家属辗转多次后以打电话的形式一再表示感谢。
事情还要从那天凌晨开始讲起……
12月21日凌晨12点13分,发热门诊郝冉医生收到由120转送高热患者,接诊患者后在进行查体过程中,发现患者已经出现昏迷,意识不清,血压一直降低,生命体征不平稳,属于严重缺氧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耽误一秒钟对患者而言都是极其危险的,必须立即进行抢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快速为患者吸氧,做心电监护的情况下,他紧急联系了ICU。
“喂,ICU吗?我这边有一名严重缺氧患者,目前已出现昏迷,意识模糊,我现在正在往你那边去,请尽快准备抢救!”
12点28分,随着ICU抢救室的大门打开,快速接过患者再到大门紧闭,仅仅用时15分钟,就完成了患者从收治到转诊的整个过程。待缓过神来,郝冉医生便又返回到发热门诊,继续值夜班。
“是郝冉医生吧,我是XX的家属,谢谢你啊,医生说了,多耽误点时间,我家老头子的命就没有了,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才好……”
接到电话的郝冉在患者家属的话语中才想起了这件事。
“那天的那名重症患者交给ICU后,我又忙了很久,闲下来和ICU打电话知道患者脱离危险后,就把这件事放下了,作为医生,为患者做的这些本来就是本职嘛。”郝冉说。
发热患者病因复杂,病情极易发生突变,接诊医护面临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可想而知。在发热门诊,他们必须每天戴着N95口罩,帽子,双层橡胶手套,外加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最后还有隔离面罩接诊患者,查验核酸、量血压、测血氧饱和度、抽血送检、开处方……等到交班时,浑身早已被汗水浸湿,双手却因为频繁的手卫生变得冰凉僵硬。面对患者病情急转之下,需要精准的病情判断,快速的救治措施,这使得他们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的陀螺一样,高速运转。“辛苦吗?辛苦!累吗?累啊!但是想着为了那一双双带着信任的眼睛,一个个渴望被救治的发热病人,苦点累点就又不算什么了!”发热门诊负责人郭玉林道。
发热门诊作为普通门诊的先头部队,几名医护用自己的小小身躯,使医院内其他患者尽可能免受病毒传播。目前,随着医护人员逐步康复返岗,发热门诊接诊已然恢复了往日的秩序井然。
这里的医护虽有一丝疲惫,但从未退缩,他们克服重重阻碍,一直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竭尽全力为发热患者救治。他们生而平凡,没有神的光环,为守护一方百姓健康,与全院医护一起,努力用双手撑起了一片安全屏障。